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,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。10年前,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,國務院發布《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》,提出穩定國內外市場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、加快實施技術改造、淘汰落后產能、優化區域布局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、加快自主品牌建設、提升企業競爭實力。10年間,我國紡織工業界圍繞振興規劃,確立了“科技、時尚、綠色”新定位,在不斷加強科技自主創新,全面強化產品、企業、行業各層面的品牌建設,推動全行業形成全球體量較大、覆蓋較廣、功能較全的產業體系。
來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,2017年,我國纖維加工量達到5430萬噸,占世界比重超過70%;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2745.1億美元,占全球比重的35.8%;紡織品服裝貿易順差2488.9億美元,占全國貨物貿易順差額的58.9%。目前,紡織行業就業人口約2000萬;每年為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提供1000多萬個就業崗位和數千億元現金收入;紡織行業每年使用國產天然纖維原料約900萬噸,為農業發展與農民增收持續做出貢獻。
由此可見,我國紡織業在全球紡織貿易格局中依然保持著出口“霸主”地位,折射出我國紡織工業在應對國際新興市場需求、穩定國際市場份額上,具有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。
工業體系中的“母親行業”
紡織工業也是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“母親行業”。紡織工業是將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加工成各種紗、絲、線、帶、織物及其染織制品的輕工業體系。
紡織工業是輕工業領域的重要工業部門之一,與重工業相比,它具有投資少、資金周轉快、建設周期短、容納就業人數多等特點。因此,紡織工業在繁榮經濟、吸納就業、擴大出口貿易、增加農民收入、促進城鎮化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“振興規劃”推動轉型升級
《規劃》目標,2009年至2011年,紡織工業生產保持平穩增長,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,自主創新能力、技術裝備水平、品種質量有明顯提高,產業布局趨于合理,自主品牌建設取得較大突破,落后產能逐步退出,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邁出實質性步伐。
《規劃》要求,一是總量保持穩定增長,二是產業結構明顯優化,三是科技支撐力顯著提高,四是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,五是淘汰落后產能取得實質性進展。
業內專家指出,阻礙我國紡織工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,是環保領域的問題。環保的主要問題是廢水處理,但是,約80%的紡織廢水來自于印染行業。
另一個制約紡織工業發展的是落后產能、“僵尸企業”與“僵尸市場”。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、調整經濟結構、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大舉措。
隨著我國不斷加快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,促進節能減排政策措施的實施,抑制此類項目重復建設,制約紡織工業發展的不利因素逐漸減少。通過對產業資源、閑置場地、閑置設施等的綜合利用,引導有潛力的紡織企業、專業服裝市場做大做強。
“創新驅動”迸發新活力
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。從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角度看,近年來我國城市結構調整和功能升級,對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綠色化發展是新常態下的客觀需求,是專業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。
上升到整個紡織工業領域,不僅要面對國內市場的結構調整和功能轉變,還要面對世界紡織工業領域的風云變化與激烈競爭。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、世界多極化的深入發展,生產能力和消費市場重心向新興國家轉移,全球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。
我國紡織產業界的共識是,要把紡織工業做成“創新驅動”的科技產業,需要從品質、效率以及成本三個方面著手。不斷豐富品種、提升質量、深化技術和管理創新,提升供應體系的勞動生產率與柔性制造水平;做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,完善品牌服務體系,培養世界級的大品牌,提升產品附加值和時尚話語權。同時,以智能化、服務化為方向,完善紡織工業制造體系。
事實上,面對新的國際形勢,我國紡織工業已經開始形成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格局。特別是隨著信息化、智能化、全球化的高度發展,我國紡織工業界以智能、綠色為特征,以知識、技術為依托,開始由提供產品向提供體驗轉變,從生產制造向服務制造轉變,從提供設備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。就紡織服裝行業而言,創意設計與時尚文化也深刻改變著產品、產業的價值構成。科技創新已深度融入我國紡織產業的設計、研發、生產、服務等各個環節。
江西宏源機械有限公司具有近三十年的化纖設計制造經驗,通過自主開發及與國內大專院校合作,現擁有滌綸紡絲機、丙綸紡絲機、錦綸等化纖產品紡絲工藝、工程成套技術,承接各種化纖相關設備(POY、FDY)的設計制造及改造,并協助用戶從事市場調查、方案確定、廠房規劃、設備安裝調試、生產線開車、員工培訓、售后服務維修等一條龍服務。